广东信息港首页 广东信息港首页 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创新
全部 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创新 / 最新更新列表

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创新

2025-11-23 01:45 /


  2024年,珠海海洋经济迎来里程碑时刻——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在这片向海而兴的热土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聚焦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这一核心任务,正以一项项“从实验室走向深海”的硬核成果,为珠海城市蓝色动能转换注入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深海筑基:海底数据舱开启蓝色数字新纪元

  在珠海“海上新基建”蓝图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正在深海悄然落地——基于岛礁连廊的钛/钢复合结构海底数据中心。这项被誉为“深海数字方舟”的创新,不仅实现了工程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在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

  如何将传统高耗能的数据中心,转化为利用海水自然冷却的“负碳智能堡垒”?答案藏在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关里——如今,南方海洋实验室已成功研制出直径1.2米、长4米的钛/钢复合结构数据方舱耐压壳体缩比样机,构建了高效海水散热系统验证平台,完成了海底连廊结构设计,形成了基于岛礁连廊的海底数据中心全套技术包——这也为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海底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此外,这项创新也与珠海“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三产联动战略深度交融。据介绍,南方海洋实验室将联合中交四航局、中国联通等行业巨头,携手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同组建海底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这项创新在南海之滨扎根生长。

  智能突破:立体感知网络重塑海洋认知

  一场源于海洋工程装备突破的创新浪潮,正在南海之滨海域奔涌。南方海洋实验室取得的系列成果,正无声却有力地重绘着我们对深海的认知与开发边界。

  在基于光传感的海洋分布式监测装备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长距离、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布式声学传感系统。这套系统如同海洋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近海航行船舶的轨迹、海底微震的脉动,不仅为烽火海洋公司带来超千万元订单,更获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资金支持。

  在深海水声目标组网探测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完成了从声场特性分析到目标探测方法研究的全链条创新。深水型声学拖曳阵列和中继用水声通信机,如同深海的“顺风耳”,倾听着“来自海洋深处的密语”。3套分布式智能声学漂流浮子和1套机动浮标,通过北斗卫星实现实时同步与数据回传,宛如海洋中的“信使”,将深蓝的秘密娓娓道来。

  令人振奋的是,水声通信组网与跨介质信息高效传输技术因此荣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未来将在海上风电运维、海洋牧场监测、海底管线巡查等多个场景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我们希望构建的不是简单的设备组合,而是一个具有智慧认知能力的海洋探测系统。”南方海洋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场技术革命的精髓。

  自主创新:国产仪器实现跨越发展

  在国产化新型海洋仪器的创新征程上,南方海洋实验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创新答卷:

  ——依托CTD测试系统的深海全剖面腐蚀电化学测量仪,首次实现3000米金属材料全海深全剖面腐蚀速率原位测试,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彰显出中国海洋科技的硬实力。

  ——围绕便携式观测型水下无人航行器,实验室完成了从系统设计到低功耗控制的全链条技术攻关。而“空-海-潜”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突破,更是将实验室的创新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优化设计、智能稳定控制、自主回收释放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让原理样机在测试中展现出卓越性能。

  ——胶囊型两栖无人机的原型开发,则如一只灵巧的海燕,实现了水空环境的无缝切换。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设备在狭窄空间的作业适应性,更开创了海洋观测的新范式。

  科技创新正化作潜入深海的装备、感知海域的“神经”、守护海洋的“哨兵”。2024年11月19日,实验室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海洋材料发展高端论坛,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与南方海上风电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光纤传感、智能运维等技术研发。

  “我们将推出更多‘智能化、无人化、立体化’的新型海洋仪器设备,并通过孵化小微型企业,推动成果转化,助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南方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表示。

  平台赋能:蓝海科技园里的“创新密码”

  在珠海高新区金银湾,蓝海科技产业园正如其名,成为蓝色科技成果转化的“梦想港湾”。这座采取“政府支持+实验室牵头组织+市场化运营”创新机制的园区,正在书写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珠海故事”。

  潜鸟创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是这个创新生态的最佳诠释。其研发的10kg级纵列式双旋翼跨介质无人机,不仅实现了复杂海况下的全天候作业,更开创了“一机多能”的应用新模式。更令人瞩目的是胶囊型高速潜射无人机,这项创新实现了从水下潜射到空中飞行的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了复杂海况下的作业灵活性。

  南方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表示:“蓝海科技产业园将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根本任务,为珠海引进、培育一大批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一批优质海洋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转化。”截至目前,园区引育了19个项目及企业入园孵化,覆盖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及低空技术等多领域,形成了从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到智能系统集成的产业链。

  此前印发的《珠海市激活“蓝色动力”,促进海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抛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支持“上岛下海”场景创新,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等关键技术。这种“实验室-产业园-应用场”的创新闭环,正在成为珠海海洋科技发展的独特优势。

  从基于岛礁连廊海底数据中心创新技术体系的悄然布局,到智能观测网的全面铺开,再到创新企业的集群崛起……南方海洋实验室正携手珠海以科技为舟、以创新为帆,加速驶向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创新高地。

  (来源:珠海特区报)




  上一篇:减轻缴存职工购房还款压力 珠海推出“商转公”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