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禅城区政协文教体卫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深入东华里古建筑群、仁寿寺、梁园·富华坊、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等地,开展“读懂禅城”系列城市品质品味专题视察调研活动。 从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到城市格调空间的精心营造,再到文化新旧业态的融合共生发展,委员们实地感受禅城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成果,为助力禅城推动城市焕新、格调提升和产业升级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走进东华里古建筑群 走读历史地标 感受文脉传承与古建焕新 委员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实地了解岭南历史文脉传承与活化的最新进展。 清初伍姓大族的伍氏宗祠、清末华侨巨商所建的招氏宗祠、骆秉章故居、中药实业家李少彬旧宅……调研队伍走入东华里古建筑群,沿途所见,众多历史古建与人文印记交织,宛如一座“岭南历史文化宝藏”,诉说着佛山古镇的繁华往昔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全区三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之一,这片迄今为止省内保存最完好、最具规模的清代古街巷,引发委员们对佛山古镇活化前景的无限遐想。
委员们了解东华里古建筑群建设情况 随后,委员们来到佛山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进行调研。寺院内,依照传统唐代建筑风格建成的殿宇布局严整、庄严雄伟。放眼望去,全木结构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气势恢宏,飞檐翘角间尽显传统营造之美,令人赞叹。
佛山仁寿寺 当前,禅城正致力将旧貌换新颜后的仁寿寺打造成佛山城市文化新地标。据介绍,仁寿寺占地面积从2012年的19亩拓展至如今的45亩,面积翻番后的仁寿寺,建有13座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仁寿寺已按计划分批逐步开放功德堂、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区域,供市民群众和各地游客寻访古迹、感受禅城独有的禅意。目前,灵鹫塔殿宝箧塔顶吊装施工等装修工作仍在加紧进行,整体工程预计将于2026年全面完成。
委员们到仁寿寺视察调研 在梁园·富华坊,委员们深入考察历史建筑修缮利用的进展。永义里、富华坊……这片曾经暗淡的老街旧巷,经过风貌修复与业态规划,正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有望实现华丽转身、品质提升。
梁园·富华坊 这些成果是禅城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城市格调提升的一个精彩缩影。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区已完成格调提升项目88个、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引入70名“城市格调主理人”,催生出一批高“颜值”、高格调的新场景,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审美品质和吸引力,较好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传播力。 献策“金点子” 多维度支招格调升级 在实地感受城市面貌的焕新变迁后,委员们与区格调办、区委统战部、祖庙街道相关负责人围坐一堂,召开专题协商议政会议,为文化新地标的“崛起之路”建言献策。
协商议政会议现场 聚焦文旅融合,区政协委员王远江提出了不少具体点子,例如,在文化空间嵌入佛山特色岭南文化小剧场;对地标老故事进行二次创作提升,用市场化娱乐化“新玩法”激活历史IP;推出景点通票,拉动本地消费。 区政协委员林永锵尤为关注东华里活化问题,他提议加大佛山中医药等特色业态孵化,策划夜游节目,让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 “开通微巴士,连通相近景点、地铁站接驳,10分钟一班”“利用福贤路,打通岭南新天地与东华里的连接,形成连续的游览体验”……针对“停车难”痛点,区政协常委史震宇提出不少建议。 区政协委员邓春红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呼吁能有更多街区空间租金优惠倾斜给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大支持。区政协委员何文芝从游览体验出发,强调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匹配的服务细节。 区政协常委范银燕建议,可将岭南文化景点、历史建筑设为中小学实践课堂,让本土文化走进生活。区政协常委赖华建议,将市、区丰富文艺资源与古镇更新、格调提升进行有机结合。
调研队伍到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走访 作为旅游业行家,区政协委员陈松晖认为,应加强武术、舞狮等动态元素的场景化展示。区政协委员张森认为,“有年轻人就有实时流量”,可通过主理人多引入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潮玩等新业态,让老街区拥抱新时代。 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志诚指出,城市格调项目建设成效来之不易,接下来,应系统梳理和重点打造佛山功夫、美食、秋色、粤剧、陶瓷等响当当的“佛山名片”。 “格调提升仍有很大空间有待挖掘和实施。”刘志诚强调,委员们要持续深耕文旅商融合课题,聚集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把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助推禅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品质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 |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