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深圳以一份覆盖150多间母婴室的“城市温度报告”作为独特的节日献礼。这份报告里的内容真实而具体,它源自50名持证上岗的母婴室社会监督员,在过去三个月里穿行于全市大街小巷的细致走访。 而这份报告所折射的,正是深圳在母婴室建设上温柔而坚定的长期坚守。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于2018年、2019年分别编制印发了《深圳市母婴室建设标准指引(试行)》《深圳市母婴室评价体系(试行)》,并指导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启动深圳市母婴室建设管理项目,项目自2019年正式招募母婴室社会监督员以来,至今已经7年时间,累计组织600人次监督员完成了超过7000间次的母婴室走访评价,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贯穿全年的社会监督网络。 记者采访到了4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母婴室社会监督员,他们或为人父、或为人母,但都用各自的专业与热忱,守护着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婴幼儿及其护理者的权益,为这个城市的文明与温度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热度。 拥有22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吴鹏水从2019年起开始担任监督员,可谓是监督员群体中的“元老”人物。令吴鹏水自豪的是,他针对某母婴室提出的增加洗手池及直饮水建议已被采纳落地,“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在他看来,完善的母婴室设施如同无障碍设施一样,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国企职员沈璐容从2023年年底开始担任监督员,她特别关注母婴室的智能化管理。走访30多间母婴室后,她提出在使用高峰期设置LED屏显示使用时长的建议,让等待的妈妈能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建议设立全市范围内的数字管理系统,根据人口密度和需求合理布局母婴室数量。“在我看来,完善的母婴室设施是‘生育友好型社会’最直接的体现。”她说道。 爱心人士钱女士主张柔性监督。在处理某商场母婴室尿布台污损问题时,她没有亮明身份,而是以商量的口吻请保洁人员擦拭干净、保持清洁。“就像我过去做项目经理时的体会,要让团队成员心情愉悦,才能做出好产品。现在做监督员也是如此,用尊重他人的态度去沟通,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她凭借这种柔性的沟通理念,在有效推动改进的同时,也赢得了管理方的理解与配合。 社工吴昱长期在城中村从事关爱妇女儿童工作,自2024年年底开始担任监督员,她十分关注母婴室的人文设计,尤其赞赏那些采用感应式电子门、无障碍坡道和柔光设计的母婴室,更被墙上感谢母乳喂养者的温馨标语所感动:“这些充满情感关怀的提示,比冷冰冰的使用指引更能给予妈妈们精神支持。”在工作中,吴昱注意到许多低收入群体并不了解母婴室这一便民设施。她通过居民微信群推送相关信息,让更多人知晓并使用。 “母婴室社会监督员模式的引入,是对行政检查的有力补充,通过公开透明的参与过程,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与信任,有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社会监督员多来自实际使用群体,能够从真实体验出发,推动母婴室从‘达标’向‘好用’升级。”深圳市母婴室建设管理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进全市母婴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建设本身,而是建成后‘如何长期管好’”,该负责人表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母婴室成为这座城市为家庭准备的温暖“补给站”,而非“一次性工程”,接下来将树立优秀样板,让关怀持续升级。 |
Powered by Discuz! X3.5